是 但 求 其
Tuesday, October 11, 2005
  Art War I
在香港一件被稱作「公共藝術」的作品﹐多只是孤寂地身處戶外地方﹐任憑風吹雨打﹐途人不聞不問﹐靜默地等待展期的結束。沒有人投訴它「阻街」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創作。但可曾想過﹐真正歷久不衰﹐屹立於時代的傑作﹐它不單只是與周遭的環境協調或發生獨特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它會不自覺地跟觀者的內心產生互動的連系﹐並能在社會牽引廣泛的關注﹐討論及迴嚮﹐甚或是一場藝術與政治的戰爭。

越戰告終後﹐因慘遭傷痛折磨的美國退伍軍人紛紛失落於不為社會認同﹐且受到冷漠不平的待遇﹐因此有軍人認為必須設置某些紀念物﹐以免在越南犧牲或失蹤人員被美國社會所遺忘﹐其中之一的 Jan Scruggs 首先提出設置越戰紀念碑的理念﹐再由一群華盛頓的退伍軍人團體﹐發起公開徵募設計的活動。

1980年﹐當時還是21歲的耶魯大學建築系華裔女學生林瓔 (Maya, Lin Yin) 就參加了這個設計競賽﹐作為學期中的一件作業。

設計上的基本要求有四項原則︰
一、具反省和沈思特質。
二、須和四周環境相互調和﹐特別是鄰近的國家紀念建築。
三、含括所有在越戰中陣亡或失蹤者名單。
四、對越戰無任何政治立場。

她憶述﹕「當時我思索紀念碑的作用﹐特別是於20世紀的功能是甚麼﹖」

雖然出生於俄亥俄州﹐本身不諳中文﹐但骨子裡卻滿是東方人文精神的思維。

她所創作的紀念碑﹐有別於一般強調大美國英雄主義﹐高舉戰爭的榮耀﹐或讚揚軍人的勇敢犧牲。她只是深深地勾起美國人的傷痛: 一道V字形的黑黝黝大理石牆壁﹐刻著五萬七千六百六十一個陣亡美軍將士姓名﹐以悠悠草地為襯托﹐延綿自東翼華盛頓紀念碑﹐指向西翼林肯紀念堂﹐中間低陷的天然地形﹐10英尺的頂點以死亡日期排列、鐫刻著軍人的姓名﹐並從兩邊向中間擠壓增加,其壓迫力從光滑的表面透進悼念者的哀思,感染力無可抵禦 。

林瓔說﹕「將地面用刀割開﹐時間過去了﹐青草就能慢慢治療它.......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之後﹐才可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就在你細讀並觸摸每個名字的瞬間﹐這種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並從新引領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

評審團由兩名建築師﹐兩名地境建築師﹐兩名雕塑家及一名人文主義學者組成﹐在1400多件的參賽作品中﹐被它深邃內歛的內在精神所吸引。評審主席Grady Clay說:「從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了一幅毫不起眼的黑色圖形﹐但愈看就愈被其牽引﹐再細閱她的概念內容﹐我們肯定就是它了。」

1981年﹐林瓔雖然在大學的作業評分只得了個 "B" grade﹐ 但還是擊敗了素有名望的建築師群﹐贏了個冠軍。滿心輕盈歡喜的她﹐卻不知將會面對一場醜陋的戰爭........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art & living 不過我真係好求其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四十歲自閉細路, 拒絕成長, 不負責任, 無家庭觀念, 無道德操守, 返工唔做野, 返學無讀書, 放假無街去, 訓覺訓唔著.

Archives
August 2005 / September 2005 / October 2005 / April 2006 / May 2006 / June 2006 / July 2006 / August 2006 / April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Powered by Blogger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