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男人最緊要是什麼﹖當然是識得未雨籌謀啦﹐送一「把」呔給他﹐有型之餘﹐妳以後更不愁下雨天啦。

2.醫生說每餐要「o趙」多過 2000 次﹐才能有效防止消化不良的。

3.女士們﹐有了它﹐你的男人唯一用途也被沒殺了。

4.又一件女生的僭建物﹐但這「耳環保護罩」卻比較實用。

5.內向怕醜的男生大可以不用開口 social﹐ 都可以認識心儀的「愛馬仕」小姐吧。

6.好似黑布蒙頭一般﹐我覺得條魚比你更驚。
7.無人因為食叉燒飽哽死的.......

8.我覺得做男人確實辛苦。

9.這個我無話可說.......我都想要一個。

10.有無人夠膽搭地鐵時用﹐但它可會像情侶般易啜難放的。

11.我覺得看到你的牙縫﹐還不及這隻手來得恐怖。

12.洗衣乾衣二合一﹐環保輕盈又大方﹐送禮自奉兩相宜。
以上的發明品﹐全是發表於日本的一個民間自發組織﹐名叫「國際珍道具學會」(International Chindogu Soceity) 。創辦人Kenji Kawakami ﹐他本是一名媒體創作人。曾經於80年代設計單車博物館﹐繼而成為一本流行家居購物雜誌的編輯﹐Chindogu的概念隨之形成﹐二十多年間﹐他發明了百多件「彌補現代家居生活嘮叨不便」的有趣發明。現在會員達一萬多人﹐分佈於地球角落。
Chindogu 是日本詞﹐意思是 “ the art of the Unuseless idea”。 意味解決現代生活的 niggling 問題。直至現在還身體力行地於世界宣揚「珍道具原則」﹕
1. A Chindogu cannot be for real use.
2. A Chindogu must exist.
3. Inherent in every Chindogu is the spirit of anarchy.
4. Chindogu are tools for everyday life.
5. Chindogu are not for sale.
6. Humor must not be the sole reason for creaitng a Chindogu.
7. Chindogu is not propaganda.
8. Chindogu are never taboo.
9. Chindogu cannot be patented.
10. Chindogu are without prejudice.
如果瞭解「騎呢頂癮」背後的深層意義﹐是因追求自由創作態度﹐無分國界及私利﹐為著追尋僅餘於功利社會的大同精神﹐豎立著無政府狀態的旗幟﹐掌握了當代人文的思潮。那的確比世界知名的甚麼甚麼設計師﹐更曉得撰寫一章動人的詩篇。
說來起怪﹐領導們心思細密﹐看來非常關注辦公廳範圍內的每個角落﹐務必要使藝術無遠忽屆﹐融入生活每一時刻﹐故此﹐一幅祖國風味的小品水墨畫, 也特意地在男廁展上﹐如圖﹕
當我每次近距離凝視它時﹐我引伸了兩個問題 ﹕
1. 因何要掛上一幅畫於廁所裡 ﹖
2. 何故偏偏要掛這幅 ﹖
這幅小品的售價相比於大堂的傑作﹐無論在面積﹐重量﹐畫框的典雅程度應該算是平宜的一幅﹐問題是﹐為何要安置一幅相對平宜的作品在廁所﹖ 或應該這樣說﹕點解人會傾向將一些物件與廁所的性質作一個意識上的聯繫﹐認為它的空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故隨便找一幅畫為之點綴一小番。
但是﹐何以廁所不值得展出一幅傑作呢﹖如果領導們想提高它的品味﹐使員工更加暢快﹐不是應該將大堂的畫移師進駐裡面嗎﹖先進時髦的洗手間不是已經十分高貴及有taste嗎﹖我曾經在一酒樓內﹐面對一列的熱帶魚魚缸﹐欣嘗著精緻的小魚浮游......十分輕鬆暢快的經驗呢。
如果真是隨意的擺設﹐只是希望略為點綴麻甩佬的公共空間﹐不是應該掛上女明星的艷照麼﹖另一個問題是因何偏偏選中它﹖它真的是那麼不藉一看﹖還是徹頭徹尾的一件男廁藝術品﹖原作畫家有沒有想過他的畫有一天會成為如佐酒的小吃般﹖看來﹐一幅畫的命運跟藝術家的一生同樣難測。我想畫家由始至終都沒有預期他的作品會與尿兜一起生活吧。

1. 這位哥哥仔外表官仔骨骨﹐別無異樣﹐其實呔內有文章﹐你可能估到的﹐但不敢相信。

2. 這是一個計數器﹐但計計計﹐計什麼呢﹖
3. 有柄的拖鞋﹐幹嗎﹖









林瓔,英文名Maya Lin,祖籍福建省閩侯縣。1959年10月5日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雅典城。其家族是有名的書香門第,祖父林長民曾赴日留學,畢業于早稻田大學,善詩文、工書法,回國後與同學劉崇佑創辦福州私立法政學堂,並任校長。父親林桓精于陶瓷,曾任美國俄亥俄美術學院院長。母親是位詩人,曾任俄亥俄大學亞洲和英語文學教授。中國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又為“林徽音”)是林瓔的姑父和姑母。膾炙人口的《與妻書》作者林覺民,亦是該家族中人。學術化的家庭教育背景,以及山林間的靜謚與美景,都深深影響著她的人生觀。1994年,反映林瓔事業成就的紀錄片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 問世,並奪得1995年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林瓔並被《生活(Life)》雜誌評為“二十世紀百位重要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領袖”人選。
2002年,林瓔獲選耶魯大學校董,2003年3月,她加入由華人在美各界精英組成的“百人會”,大提琴家馬友友 、作曲家譚盾、雅虎創辦人楊致遠、艾滋病專家何大一 ,以及現任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都是“百人會”成員。
現在,林瓔已為人妻,還有了兩個女兒,雕塑藝術的魅力在她的家庭生活中也是無遠弗屆。
林瓔在2000年出版了自傳《疆界(Boundaries)》
20多年來作品遍佈美國各地,設計作品從公寓樓、別墅、花園、雕塑、景觀建築到公眾藝術、圖書館、博物館、禮拜堂,包羅萬象。如阿拉巴馬州的『民權運動紀念碑』,賓州的『朱尼塔露天祈禱台』及俄亥俄州的玻璃雕塑『湧浪』等等。 迄今為止,林瓔設計的8座公眾雕塑均已落成,其中包括矗立在曼哈頓最繁華地段、長達38英尺的的賓西車站大鍾。她還完成了七件建築設計,另有兩件還在工作中。不僅如此,這位個子嬌小的亞裔女子還舉辦了兩場主要藝術展。(Gagosian Gallery)兩年來一直代理展出其藝術作品。難怪她被視為是勇於追求夢想、從不接受別人對其作品的狹隘定義的偶像。
林瓔在內的十三位評審小組經過月餘的密集會商,星期二選定紐約世貿中心紀念碑建築圖案,「倒映空虛」(Reflecting Absence)在八件入選作品中脫穎而出。數年後的世貿廢墟上,將有一座倒影池,池邊石頭將刻著罹難者名字的紀念物。
輿論漸趨白熱化﹐要求停止建造紀念碑的報導不絕於耳﹐別有用心的政客將之推向政治角力的層面﹐情況急轉直下﹐手段變得更為醜陋。當時正直列根年代﹐保守的勢力為著政治籌碼﹐作家Pat Buchanan 公然控告評審團 (The Fine Arts Commission) 中的一名成員是共產黨員﹐要求評審結果無效﹐完全打壓林瓔。在終極的攻擊中﹐更卑污的手段不單開始質疑她的學生資歷﹐她的年齡﹐性別﹐甚至排斥及揶揄她的亞裔種族背景, 是否有「權利」為紀念碑設計 。
在最後裁決的會議上﹐剛剛大學畢業的林瓔走上演講臺﹐面對過億的美國觀眾﹐作出終極的反擊﹕「打從開始我就沒有想過它是件關於政治的作品﹐我只是單純專注於喚起人類的內在意識已而, 我重申反對將那座雕像納入為同一設計﹐因為它會破壞原先的概念 ........ 我要求撤回自己是設計人的名字。因為,我覺得如此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經破壞了原創設計精神﹐刻上我的名字不但是個謊言﹐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侮辱﹗」
1982年﹐越戰紀念碑開幕之日﹐數萬民眾遊行慶祝﹐親屬及軍人於墓前尋找失蹤和逝去的名字﹐肅立於面前﹐飲泣流涕﹐身旁摯友互相扶持﹐場面感動。黑色光亮的石壁下佈滿了鮮花﹐見證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摯聯繫。
1980年﹐當時還是21歲的耶魯大學建築系華裔女學生林瓔 (Maya, Lin Yin) 就參加了這個設計競賽﹐作為學期中的一件作業。
她所創作的紀念碑﹐有別於一般強調大美國英雄主義﹐高舉戰爭的榮耀﹐或讚揚軍人的勇敢犧牲。她只是深深地勾起美國人的傷痛: 一道V字形的黑黝黝大理石牆壁﹐刻著五萬七千六百六十一個陣亡美軍將士姓名﹐以悠悠草地為襯托﹐延綿自東翼華盛頓紀念碑﹐指向西翼林肯紀念堂﹐中間低陷的天然地形﹐10英尺的頂點以死亡日期排列、鐫刻著軍人的姓名﹐並從兩邊向中間擠壓增加,其壓迫力從光滑的表面透進悼念者的哀思,感染力無可抵禦 。
林瓔說﹕「將地面用刀割開﹐時間過去了﹐青草就能慢慢治療它.......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實之後﹐才可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就在你細讀並觸摸每個名字的瞬間﹐這種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並從新引領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

世界衛生組織於數十年間的死亡統計﹕
每年有120多萬人在公路交通意外中喪失生命 。
Cuddles已經就死了120多萬次 。
每年有160多萬人死於暴力之下 。
Giggles 就是其中之一。
平均每日有1424人死於謀殺﹐差不多每分鐘就有一個人死去。
Handy 是個稀客﹐但也是差不多每分鐘就死一次。
每年因公路交通意外撞車而受傷或致殘的人數高達5000萬 。
Lumpy 那手車很爛。
如果不採取行動,今年將有1700萬人過早地死於慢性病 。
Toothy 他死得很快的﹐一點也不慢。
粗略估計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 。
Nutty 不贊成自殺的﹐他愛被殺 。
每小時就有35 人死於武裝衝突 。
Petunia 是第36人。
在二十世紀﹐故計有19 億平民間接或直接死於衝突之中 。
Sniffles 話平民生存的目的就是去死。
使用煙草每年至少造成500萬人死亡 。
Splendid 不是吸煙死的﹐他是食糖死的。
慢性病造成的死亡佔全世界所有死亡的60% 。
Flaky 最不想慢慢地死去。
瘧疾每年造成100多萬可預防的死亡,大多數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幼兒中。
Flippy 患有懆狂瘧疾﹐沒有預防的死掉了就算。
還有Cro-Marmot﹐Pop﹐Russell﹐Disco Bear........不能盡錄﹐他們都是致力於滿足人類對“你死好過我死” 這個心底願望的犧牲品。每年是否有數百萬人感受到死亡的戲謔快感呢﹖訕笑的人是否都會死掉﹖姑勿論怎樣﹐假如你還能在這紛擾亂世中好好保存了這條脆弱的生命﹐不讓它血肉橫飛﹐毀於一旦﹐那不是很美好嗎﹖
我曾有幾個親戚及兩個朋友死去了﹐那你有多少 ﹖
幻燈片正展示出俄裔法籍畫家Chaim Soutine (1893-1943) 的一幅作品 Carcass of Beef (c.1925)﹐ 畫面展示了德國表現主義時期的風采﹐外張的情緒宣泄混以粗獷的筆觸 ﹐正好陳列了一具腐爛的牛屍。
四十歲自閉細路, 拒絕成長, 不負責任, 無家庭觀念, 無道德操守, 返工唔做野, 返學無讀書, 放假無街去, 訓覺訓唔著.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